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评论 > 《阿黛尔的生活》:爱的变色调

《阿黛尔的生活》:爱的变色调

作者:芷宁| 来源: |点击:加载中|发布时间:2014-03-19

  法国影片《阿黛尔的生活(La Vie d’Adele)》是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影片,这种耳目一新并没有任何猎奇的色彩在里面,影片没有借助同性话题来彰显其独特性,这里的同性之爱只是该片对爱的表述的一种载体,表现出了爱的共性,毕竟爱,特别是初恋,不论性别,大多都是美好而感伤的,其中所流露出来的淡淡的酸楚,也是人类的共性。
  影片片长不短,3个小时的时长容易让一些人望而却步,看过的人却不会感到失望和沉闷,片中呈现着真挚的细节,各种心绪起伏的微妙变化,而且在性爱表现方面的大胆奔放和坦诚激情,也让影片在表现人类情欲方面,有了灵动自然的尝试。

  影片的叙事手法洗练沉着,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在不知不觉间将观众的视线带入到角色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有着很强的叙事和掌控能力,而且一点儿也不僵化,他给出了一个成熟而客观的观察视角,我们的女主角阿黛尔是一个有点迷茫的青涩少女,影片伊始,观众和她一样,对她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了新奇和探究之心,而后的一切却都来得自然而然,又毫无防备,就仿佛生活的本来面目一般。

    某业内人士在看过后认为片中的爱情是必然的,分手是偶然的,而个人的看法正好相反——片中的爱情是偶然的,分手却是必然的。

  和艾玛在街头的偶然相遇,让年仅15岁的阿黛尔体会到了一种心如小鹿乱撞的萌动感,她脸色绯红,呼吸急促,仿佛被雷电击中了一般,于是,这偶然的爱慕揭开了阿黛尔对自己性取向的认知,她的迷惘和彷徨似乎有了吉光片羽般的寄托,接着,她为这份爱全心全力地付出着,不管适不适合,她都沉湎其中,不愿醒来……

  而阿黛尔和艾玛分手的必然性,影片通过两次对比清晰地表达了出来,阿黛尔和艾玛都曾参加过对方的家宴,这两次家宴以旁观的角度揭示出这是分属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精神层面和关注点都大相径庭。影片还通过两次群戏,表现出分手的必然性,在影片中段,阿黛尔帮助艾玛筹备朋友聚会时,她始终无法融入这个玩艺术的圈子,仿佛一个尴尬的局外人,当一个人在聚会中无所适从时,照顾他人便是最容易做到的自我纾解,于是阿黛尔仿若服务生般忙碌着。在影片结尾艾玛画展的那场戏里,阿黛尔看到了艾玛的现任,现任以一种落落大方的姿态和来宾攀谈,一切都做得游刃有余,与艾玛的身份关系显示出了对等的一面,而已成为过去时的阿黛尔,始终都未能在这段爱恋中找到维系下去的平衡点。在一次访谈中,导演也坦诚,阿黛尔和艾玛的分手,其实是阶层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西蒙·范·布伊曾说过:“爱对想象的需求超过了经历。”处于上层艺术圈的艾玛不仅需要肉体上契合的阿黛尔,她还需要一个能进行艺术和哲学交流的伴侣,而志向只是做幼儿老师的阿黛尔显然不能胜任,她甚至没有自信将自己对文字的感觉公布于众,她是那种简单真挚又胆怯任性的姑娘,不懂得掩饰自己,被质疑时会不自觉的羞红了脸,她遇到爱会努力爱,却不知这份爱根本不适合也不属于她。当她还守着艾玛喜欢的蓝色时,殊不知艾玛已经换了色系。

  爱情会变色调,对于不适合的,还是尽早抽身为妙,遇到情感瓶颈时,不论精神出轨(艾玛),还是肉体出轨(阿黛尔),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评论载入中,请稍候.....
收藏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