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评论 > 《地心引力》:极限

《地心引力》:极限

作者:浴神| 来源: |点击:加载中|发布时间:2013-12-02
地心引力

    人类很渺小,人类也很伟大。
    尤其是相对浩瀚无尽的宇宙来说。

    古人在黑夜里面对灿烂星空的时候,留下了许多的记录和想象。而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类也终于摆脱了地心引力,飞向了壮丽的太空。阿姆斯特丹的那句“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精妙的展现了渺小人类在宇宙面前的勃勃雄心。

    电影也是一样,一百多年前电影诞生的时候,《火车进站》那粗糙简短的一个火车进站的镜头,吓得好奇慕名而来的观众惊声尖叫。而如今的电影业发展,则早已今非昔比,空前繁荣。
    阿方索·卡隆,《人类之子》那精彩绝伦的运镜至今令人叫绝,之后,这部《地心引力》就开始了漫长的创作历程。在好莱坞,对技术极致追求的诸多导演中,也许卡隆是一个后来者,但是在风格上,却非常类似前辈詹姆斯·卡梅隆那样,祛除浮华的技巧,以一种纯粹的态度追求极致完美纯净的技术和极致逼真细腻的感官呈现。这部《地心引力》相比于他之前的任何作品,都走的更远,更直接,更疯狂的偏执。

    从故事情节来说,电影的剧情很简单,就是被困太空的宇航员如何经历重重考验,艰难返回地球的传奇经历。但是,这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我想,所有观众被它震撼,不在于剧情,而在于体验。

    长久以来,关于什么是电影,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不过,总结起来,电影其实就是一种体验——如同前面举的例子,《火车进站》,这部人类最早的电影,就呈现了一种奇妙的体验经历来让电影得以立足。而后世纷繁复杂的流派将体验的进一步侧重点分化了。

    或许你想追随伯格曼、塔可夫斯基、黑泽明、基耶斯洛夫斯基去探讨宗教、哲学、历史、人性、政治、社会;亦或者,只是单纯的如同小津安二郎那样寻求一种生活与生命的感知;再或者是像好莱坞那样经历一个美妙的故事;亦或者,还是追本溯源,去寻求一种最纯粹的感官刺激。

    《地心引力》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或者说回归——回到《火车进站》时候的那样吸引人,不靠剧情,不靠共鸣,而是靠一次大胆的感官呈现。
    从剧情和主题上,这还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心事重重怀有过往负担的女科学家终于在太空中,在生死的考验里,一步步学会了顽强、信念、放手、执着,重新找回自我,寻回肉体和灵魂的新生。一个好莱坞俗套的传统故事。

    但是,导演刻意的弱化了叙事和剧情。而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到了雕琢“质感”,营造“体验”上面。卡隆强于技术而弱于叙事,所以干脆去弱扶强,转换思路,抛弃了好莱坞的传统类型片,另辟蹊径,大胆冒险,从另一个角度来打造自己的光影杰作。宇宙、海洋这类题材的作品向来被认为的拍摄禁区,因为故事很难展开,相比之下,宇宙的可塑性更弱,而这反而成了卡隆的优势,不用宇宙为故事剧情的推进背景,而成为营造体验的最佳舞台。

    影像上,大规模的特效引入,成为了近年来之最,极为精美的摄影和图像质量来呈现极为逼真细腻的画质。黑暗浩瀚的星河宇宙纵深很强,是背景;然后是地球,上面那些变幻的地表风貌细致精美,引人入胜;近景则是刻画最用力的宇宙飞船和宇航员。三层布景层次错落得当,杰出的电脑特效和摄影将所有细节都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摄影运镜上,卡隆一直引以为傲的长镜头再次为画面的纵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电影的开篇,地球和广阔宇宙的背景在缓慢的变幻,壮丽动人,然后飞船和宇航员慢慢移动到视野中央,将观众一点点带入氛围,缓慢而逐渐深入的去感受宇宙的深邃动人。长镜头的优雅,缓慢极为有利于影像力量的堆积,和整个宏大的背景结合完美。

    听觉上,同样立体而层次丰富。一部电影的氛围营造好坏,音效配乐最为关键。宇宙本来是死寂的,但是电影必须通过声音来表现这种死寂,以烘托人类的孤独与渺小。比如微弱而清晰的音乐声,嘈杂的电波,呼吸喘气声,以及极为清晰的对话……这些混杂的奇妙的音响效果,层次很丰富,因为录音水准及后期处理工艺极高,纤细入微。所以非常精准完美的烘托了孤独冰凉的太空环境。

    导演以极高的技术水准,打造了这样一个不华丽、不绚烂、不奇幻、不夸张却极度细腻完美的视听感官王国。观众在封闭的电影院环境里,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进入影像,不是激动的情节或者深刻的思想,而是影像的体验本身。就像一百多年前,观众第一次看到火车在大屏幕上行使的奇妙体验一样,如今,再次引领了技术潮流的电影科技和工业,能够再次将这体验打造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地心引力》已经走到了技术的极致。

  评论载入中,请稍候.....
收藏留言 返回顶部